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980331-富陽外採

只有我跟牛郎去..(剛考完段考的說,學長姐畢旅3/31-4/3去了)
沒什麼特別的東西...連平常見的都很少...沒蛇.沒蛞蝓.沒?
離開前有一隻很漂亮的蜘蛛(?) 半透明的淺綠歐!(冠穎學長,這是什摸?)
手機拍的.效果不佳多多包涵
我是從嘎嘎昆蟲網依照片對照的找
似乎是綠蠅虎??還是白斑艾普蛛??八星鞘腹姬蛛??
綠色小眼高腳蛛←應該是這個吧?



除此..離開前值回票價的~~我們看到白鼻心!!野生野生耶!!

下面附上白鼻心小檔案(彙整自北市動物園網站及其他)

中名:白鼻心
英名:Formosan Gem-faced Civet
學名:Paguma larvata taivana
俗名:果子狸、烏腳香
分類哺乳綱 Class Mammalia食肉目 Order Carnivora靈貓科 Family Viverridae
保育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體型:頭軀幹長480-500mm,尾長370-410mm。
形態:體色為黃灰褐色,頭頸部顏色較黑,由額頭至鼻端有一條明顯的白色縱帶,眼睛上下延伸至耳下的部分亦各有一塊白斑。肛門附近具有肛門腺,遇敵時會放出惡臭驅敵。
分布:亞洲南部及東南部。
食性:雜食性,喜歡吃多汁的果實,也吃鼠類、昆蟲、蝸牛等。會將果實藏在口腔中,利用壓榨的方式取用柔軟多汁的部分,並將較粗糙堅硬的外皮或種子吐出,所以可依這些食物殘渣的新鮮程度,來推測白鼻心出現的食間。(動物園餵食麵包、香蕉、木瓜、蘋果、番石榴、鳳梨、牛腱、雞胸肉、雞蛋、維生素E、益肥王。)
習性:為夜行性動物,以夏天為最活躍的活動季節喜獨棲於樹上。
繁殖:每年 4 ~ 6 月間,白鼻心會產下 2 ~ 4 隻小白鼻心,但是通常不會全部安然無恙的長大,據說白鼻心媽媽會吃掉一、兩隻小寶寶,在全心全意的撫養牠所留下得孩子,直到牠們長大能夠另尋配偶為止。白鼻心的懷孕期大約需要兩個月,一年生育 2 次,由幼兒到成熟只需一年的時間即可。
*白鼻心為台灣特有亞種,棲息環境以台灣的中、低海拔闊葉林及開墾地為主。多於夜晚活動,善於爬樹,經常在樹上覓食、活動。
*白鼻心為山產店的主要山產動物之一,目前民間飼養繁殖的數量相當多,寵物市場中也充斥著大量人工繁殖的個體。
*雅美族人將白鼻心視為「魔鬼的豬肉」,因為白鼻心為夜行性動物,意味著牠是屬於黑夜中鬼魅的食物,而非人類可以食用的,從這裡亦看出牠晝伏夜出的習性。一般說來,夏天為其最活躍的季節,活動的範圍甚至可達高海拔地區;但是一到冬天,卻連動都懶的動,只想留在洞穴中。

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全球暖化的影響 — 海平面上升的問題

[新聞標題]
春季展望系列演講》范光龍 講故事魅力大

[新聞內容]
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范光龍愛講故事,聲音抑揚頓挫,妙語如珠,他開的通識課─海洋環境概論,每學期兩班400個名額都爆滿,學生為了想聽范光龍「人生看透透」的精彩故事而搶破頭。
范光龍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他說,小時候很窮,所以只填了師大,不用學費還有零用錢,畢業後還可以教書。會選物理是因為高中時物理讀得還不錯,後來遇到一些台大物理系的學生,發現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讀物理要有一定的聰明才智,於是考慮研究所時轉行。
當時因緣際會,有朋友寄第一屆台大海研所的招生資料,范光龍心想第一屆招生,機會應該不錯,果然考上了,畢業後海研所也送他到國外深造,回國就繼續在海研所教書,可說是台大海研所土生土長。
范光龍認為,學科學的人不能不懂人文,現在大學生就是缺乏人文素養,對未來目標、愛情、婚姻都是茫茫然。英國大學生一年級都要學哲學,對人生規畫就會有更深一層的想法。
范光龍曾帶著哥哥到美國首府華盛頓參觀,大家都知道林肯和華盛頓,對傑佛遜不熟,所以到傑佛遜紀念堂時只看到建築物很漂亮就走了,如果能了解傑佛遜的貢獻,就會另有一番體會,層次自然就會提升。
他說,自己喜歡人文,在課堂上加一些故事,意外受學生歡迎;但上課相當嚴格,早上8點10分的課,時間一到就鎖門。范光龍說,課堂上人太多,每隔幾分鐘就進來,影響上課,更不尊重別人;也有家長感謝他,平常睡到中午的孩子,因為要上這堂課竟然會自動起床,可見范光龍講故事的魅力。


[新聞標題]
春季展望系列演講》簡單生活 不要浪費資源

[新聞內容]
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范光龍研究發現,台灣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0.32公分,比全球和中國大陸海平面上升速度都要快,該怎麼辦?他認為,台灣幾十年來的土地管理不及格,面對環境問題,大家可以做的是「追求簡單的生活,不要浪費太多資源。」
2009年春季展望系列演講登場,由國科會主辦,台灣大學物理系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承辦,聯合報、公共電視、科學人雜誌、NEWS98協辦。
文化影響層面廣
首場演講由范光龍主講「全球暖化的影響─海平面上升的問題」。以淺顯幽默的方式,與生動有趣的故事,告訴大家要重視文化的深層影響,呼籲大家過簡單的生活。
展望春季系列演講第一場,由台大海洋所教授范光龍主講「全球暖化的影響-海平面上升的問題」,他幽默風趣,現場笑聲不斷。 記者林秀明/攝影范光龍說,「文化的影響,遠遠超過環境。」1985年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海洋研究所訪問研究時,剛買房子不久,沒錢買車子,就騎腳踏車當交通工具,一周買一次菜就夠了。
但當地的朋友常告訴他那裡有衣服打折,原本120美元,只賣80,可以省40元,一而再、再而三地說那裡有好康可以撿便宜。

不需要的就別買
終於有一天范光龍受不了了,就說,「Thank you, the best way to save is not to buy if you don't need。」(最好的省錢方法就是不要買不需要的東西。)
因為便宜、俗就撩下去,需要嗎?真的不需要。金融海嘯來了,不想當錢的奴隸,就省錢。范光龍提倡簡單生活,避免不必要浪費。
工業文明當然也影響環境,西元1854年,美國政府向西雅圖的印地安酋長Seattle購買土地,酋長說:「你們白人要購買我們的土地,我們無法理解,誰有能力買大地的芬芳與溫暖?何況,我們並不擁有土地,你們又怎能出錢來買?我們只是大地的一部分,香花是我們的姊妹,馬、鷹是我們的兄弟,你們白人把大地和藍天都當作商品,我們實在不瞭解。」

保護大地隨時做
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市 (Seattle),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印地安酋長而命名的。范光龍說,一百多年前,沒有學校,但人類卻有如此高尚的胸懷,知道保護大地,但看看現在的人是如何在破壞大地。
范光龍說,櫻花鉤吻鮭快滅種了,山坡地大量開發;以前下雨的水會慢慢流,現在統統開發,土地裸露,瞬間進流量很大,把魚沖到下游就死定了,沖個幾次,魚數變少,繁殖幾代後就變親戚,近親交配就會走向絕種,「看看人類粗暴到什麼地步。」
大安溪南北各有一個河道,南邊有人堵起來開採砂石,水都灌到北邊去,進流量增加時,一個水道不見了,水量至少多四倍,后豐大橋不斷才怪。
大禹治水是用疏濬,淡水河弄了二重疏洪道,三重就不淹了;員山子分洪道後,汐止就不淹了,大家都知道要疏導,為什麼大安溪不知道?

開發破壞很嚴重
沿海在填海造陸,花蓮到台東有147公里,很多段在拓寬,就把砂石堆在海邊,再加上消波塊保護。范光龍說,「大自然本來就有破壞力量,保護都來不及,還開發,讓它破壞得更嚴重,是很奇怪的事。」
他解釋,台灣海峽夏季的風主要是從南南西、西南吹來、冬季則吹北北東和東北風,侵蝕的砂會堆在台灣西部中間,慢慢變淺,可以養蚵、蛤蜊,更久以後變海埔新生地,慢慢擴張,這些地下一代、下下代、下下下代可以用,但我們現在就完全開發。
國外都是在潮間帶開發,落潮時還有沙灘,要堆積還有機會;我們不是,在水深30公尺處蓋牆,裡面造陸,與海水接觸的地方是冷冰冰的牆,不能再堆積,什麼功能都沒有。范光龍說,西雅圖要保護土地留給下一代,但我們把下一代、下下代的資源都用完了。
西南沿海很多人抽地下水,很多地方本來就是新生地,一抽就下陷,地面比海平面海低,海水進來就出不去,1992年嘉義網寮村就曾因為海堤沖垮泡了47天。
他說,政府要花20、30億建海堤保護村莊,不管養殖賺了多少都划不來,用一兆幾千億挽救,土地都買不回來。「這幾十年來土地管理不及格。」

環境不能再糟了
很多官員不知道實際的情況,不知有什麼機會讓他們知道環境已經不能再糟了,像現在不斷要開發新的科學園區,但已經有很多荒廢了,何必再蓋新的。
面對環境的問題要發揮良心,范光龍說,「我最受不了就是整天要拚經濟、拚經濟。」
他說,根據中央大學教授黃鍔的研究,未來可能地球會開始變冷,但無論如何,寧可相信現在還會更壞。他不只建議大家追求簡單的生活,還提醒不人生只是追求快樂,還要享受過程,否則人生太短暫了。

2009春季展望

展望又開始囉!!

03/27(五)
范光龍 教授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全球暖化的影響 — 海平面上升的問題
04/10(五)
程延年 博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
一顆隕石攪亂了一池春水—恐龍的大滅絕與大復甦
04/17(五)
顏吉鴻 先生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若人有眼大如天—天文望遠鏡與天文學的演進
04/24(五)
童元昭 主任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你是誰?或寬或嚴、忽隱忽現的人群分類
05/01(五)
于宏燦 教授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
人的路程何其遠 — 一個生物演化的劇場
05/08(五)
管一政 主任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把酒問青天 — 分子星空 點點生機
05/15(五)
吳成文 院士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解開生命的奧秘 - 21世紀生命科學的挑戰
05/22(五)
傑弗瑞‧馬西 教授Geoffrey Marcy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搜尋宇宙中其他的地球與生命Searching for Other Earths and Life in the Universe

其它連結去看吧!
2009春季展望http://star.phys.ntu.edu.tw/~prospect/index.html

03/30-昆士蘭撲殺上千蟾蜍-外來種!!

[新聞標題]
滾蛋! 昆士蘭撲殺上千蟾蜍

[新聞內容]
澳洲昆士蘭北方的5個社區29日有數百人吃著香腸、啜著冷飲,眼前擺滿了數千隻的「甘蔗蟾蜍」。這數千隻蟾蜍即將面臨被殺的命運,也標示著昆士蘭地區「蟾蜍滾出日」的成果。
「甘蔗蟾蜍」不是澳洲本地的物種,而是多年前從南美洲引進,原本的目的是要抑制甘蔗園中的甲蟲數量。想不到甘蔗蟾蜍跳躍能力有限,根本無法吃掉甘蔗上的甲蟲。
更糟的是,甘蔗蟾蜍生長、繁殖迅速,會散播像沙門氏菌這類病菌,皮膚上的腺體還會分泌可讓掠食者斃命的毒液。此外,牠們本身也是貪婪的掠食者,會吃掉昆蟲、青蛙和小型爬蟲類、哺乳類動物。唯一慶幸的是,只要不吞下甘蔗蟾蜍的毒液,人類並不會有生命危險。
目前,數百萬的甘蔗蟾蜍數量已威脅到澳洲當地其他物種。於是,昆士蘭一名政治人物納斯(Shane Knuth)提出了「蟾蜍滾出日」構想,讓澳洲人在當天聚集起來捕捉甘蔗蟾蜍。
28日晚上,「蟾蜍滾出日」活動正式展開,參與者穿著深色斗篷開始捕捉甘蔗蟾蜍,但必須活擒,且讓牠們毫髮無傷。到了29日,這些蟾蜍再經過專家鑑定,以免其牠無害的青蛙成了替死鬼。
甘蔗蟾蜍身分被確定後,牠們要不是被凍死,就是放在裝滿二氧化碳的袋子中,讓牠們在無氧狀態下死去。部分屍體則被當作飼料灑在甘蔗園中,彌補牠們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罪狀。
在數千隻被捕獲的甘蔗蟾蜍中,最大隻的體重超過半公斤。捕獲這隻「蟾蜍怪獸」的英雄因此獲得了幾張免費電影票,還奪得一座以甘蔗蟾蜍外型製成的獎盃。未來,納斯希望「蟾蜍滾出日」能夠成為全國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