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6日 星期四

08/07-人類10行為 至今仍無解


[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 ] 人類已經能登上月球,解開基因組的秘密,但有些人類行為,卻仍然讓科學家無法清楚解釋原因。最新一期「新科學家」雜誌就列出了十種,包括臉紅、接吻與挖鼻孔。
這人類十大謎樣行為是:
●臉紅:
達爾文努力解釋為何演化讓我們說謊時會臉紅;當我們臉紅時,他人會有所警覺。然而,有些人認為,臉紅可能有助於化解對立,或藉由洩漏弱點而增進親密。
●笑:
當我們笑時,提振情緒的腦內啡會釋放出來,這顯然是笑的原因,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一項長達十年的研究發現,平庸的言詞竟比笑話更具「笑果」。
●接吻:
其原因不可能是遺傳性的,因為接吻並非遍行於所有人類社會,有理論指出,接吻與哺乳以及古人為讓孩子斷奶,而以嘴餵食的記憶有關,這強化了分享唾液與歡愉的關聯。
●作夢:
佛洛伊德認為夢境表達我們潛意識慾望的理論,已不被採信,作夢被認為有助於幫助我們處理情緒,然而為何我們會夢到怪異景象,則未能妥當解釋。
●迷信:
該慣常行為沒有進化上合理解釋,有科學家認為,人腦的設計是用來發現模式並推論因果,因此給了不理性信仰的空間。
●挖鼻孔:
惡心、普遍的習慣,但為何四分之一的未成年人喜歡挖鼻孔?而且平均每天挖四次?有人說這有助於提升免疫系統。
●青春期:
沒有其他動物會經歷叛逆、難以預測的青少年期。有人認為這段期間有助於在成年期前大腦的重整,或者讓人開始承擔責任前,進行行為的實驗。
●利他行為:
從進化角度看來,不求回報的給予是怪異的行為,有人認為利他或許純粹出於給予的快樂,或有助於群體的凝聚。
●藝術:
人類在繪畫、舞蹈、音樂與雕塑的表現或許等同於孔雀開屏,展現自己的求偶能力。但也可能是傳播知識與分享經驗的方式。
●體毛:
身體長出纖細毛髮,粗硬毛髮則分布於生殖器官的模式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反,有人推測,陰毛粗硬的原因可能與散播氣味、提供溫暖甚至免於擦傷有關。

引用自yahoo新聞.自由時報

2009年8月2日 星期日

松山生研迎新短宣終於終於~~

終於終於好啦!!

整個就是開心=).

後製花了小的我一大堆時間

(ㄎㄎ,有被笑是軟體不熟...是沒錯啦!!可是還有一些不可抗力的小問題..)

多多捧場壓~~我們走高質感路線...


看完可以就留點意見吧...給點具體的支持...

2009年7月23日 星期四

拍謝

不好意思給他荒廢很久這樣

2009年6月3日 星期三

06/04-氣候變遷 鯨豚面臨生存危機

[標題]
氣候變遷 鯨豚面臨生存危機

[內容]
氣候變遷對海洋的影響,遠比之前想像的還嚴重!除了北極熊,海豚、鯨魚也面臨生存的挑戰!

英國亞伯丁(Aberdeen)大學主導這項研究計畫,指出海溫上升將影響88%鯨類棲地,適合魚類生存的棲地也將大幅減少。這份研究報告也刊登於《瀕危物種研究》期刊(Endangered Species Research)。

柯林‧麥克理歐德博士提出警告,棲地減少可能導致嚴重後果,因為這暗示未來將有物種因此滅亡。「過去人們只擔心因冰山溶解而受影響的極地物種,然而這份最新報告指出,還有更多物種是我們要關心注意的」,麥克理歐德博士表示。

他舉生活於淺水的海洋物種為例。除了海洋溫度會影響生存條件之外,這些淺水生物大多很難輕易適應大環境的改變。「這不是直接搬遷到深海地區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麥克理歐德解釋。

未來麥克理歐德也將運用電腦模擬模組,了解不同物種面對氣候變遷所作出的因應策略,以研擬出保育鯨豚的最佳方案。

變老人

(各位,整個五月都沒發文,拍謝!!)

最近交幹了耶!
學長姐要升高三了
我悶變高二

現在心情真是五味雜陳呀...


我暑假會好好經營這裡XD!!最近先赦免我吧!

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30年不見 墾丁再現四紋蟻型天牛


四紋蟻型天牛是台灣特有種昆蟲,30年前曾在墾丁被發現過,已經30年不見。最近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員工再發現這種天牛,圖為難得一見的四紋蟻型天牛真面目。
(照片卡住ㄌXD)

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980331-富陽外採

只有我跟牛郎去..(剛考完段考的說,學長姐畢旅3/31-4/3去了)
沒什麼特別的東西...連平常見的都很少...沒蛇.沒蛞蝓.沒?
離開前有一隻很漂亮的蜘蛛(?) 半透明的淺綠歐!(冠穎學長,這是什摸?)
手機拍的.效果不佳多多包涵
我是從嘎嘎昆蟲網依照片對照的找
似乎是綠蠅虎??還是白斑艾普蛛??八星鞘腹姬蛛??
綠色小眼高腳蛛←應該是這個吧?



除此..離開前值回票價的~~我們看到白鼻心!!野生野生耶!!

下面附上白鼻心小檔案(彙整自北市動物園網站及其他)

中名:白鼻心
英名:Formosan Gem-faced Civet
學名:Paguma larvata taivana
俗名:果子狸、烏腳香
分類哺乳綱 Class Mammalia食肉目 Order Carnivora靈貓科 Family Viverridae
保育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體型:頭軀幹長480-500mm,尾長370-410mm。
形態:體色為黃灰褐色,頭頸部顏色較黑,由額頭至鼻端有一條明顯的白色縱帶,眼睛上下延伸至耳下的部分亦各有一塊白斑。肛門附近具有肛門腺,遇敵時會放出惡臭驅敵。
分布:亞洲南部及東南部。
食性:雜食性,喜歡吃多汁的果實,也吃鼠類、昆蟲、蝸牛等。會將果實藏在口腔中,利用壓榨的方式取用柔軟多汁的部分,並將較粗糙堅硬的外皮或種子吐出,所以可依這些食物殘渣的新鮮程度,來推測白鼻心出現的食間。(動物園餵食麵包、香蕉、木瓜、蘋果、番石榴、鳳梨、牛腱、雞胸肉、雞蛋、維生素E、益肥王。)
習性:為夜行性動物,以夏天為最活躍的活動季節喜獨棲於樹上。
繁殖:每年 4 ~ 6 月間,白鼻心會產下 2 ~ 4 隻小白鼻心,但是通常不會全部安然無恙的長大,據說白鼻心媽媽會吃掉一、兩隻小寶寶,在全心全意的撫養牠所留下得孩子,直到牠們長大能夠另尋配偶為止。白鼻心的懷孕期大約需要兩個月,一年生育 2 次,由幼兒到成熟只需一年的時間即可。
*白鼻心為台灣特有亞種,棲息環境以台灣的中、低海拔闊葉林及開墾地為主。多於夜晚活動,善於爬樹,經常在樹上覓食、活動。
*白鼻心為山產店的主要山產動物之一,目前民間飼養繁殖的數量相當多,寵物市場中也充斥著大量人工繁殖的個體。
*雅美族人將白鼻心視為「魔鬼的豬肉」,因為白鼻心為夜行性動物,意味著牠是屬於黑夜中鬼魅的食物,而非人類可以食用的,從這裡亦看出牠晝伏夜出的習性。一般說來,夏天為其最活躍的季節,活動的範圍甚至可達高海拔地區;但是一到冬天,卻連動都懶的動,只想留在洞穴中。

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全球暖化的影響 — 海平面上升的問題

[新聞標題]
春季展望系列演講》范光龍 講故事魅力大

[新聞內容]
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范光龍愛講故事,聲音抑揚頓挫,妙語如珠,他開的通識課─海洋環境概論,每學期兩班400個名額都爆滿,學生為了想聽范光龍「人生看透透」的精彩故事而搶破頭。
范光龍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他說,小時候很窮,所以只填了師大,不用學費還有零用錢,畢業後還可以教書。會選物理是因為高中時物理讀得還不錯,後來遇到一些台大物理系的學生,發現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讀物理要有一定的聰明才智,於是考慮研究所時轉行。
當時因緣際會,有朋友寄第一屆台大海研所的招生資料,范光龍心想第一屆招生,機會應該不錯,果然考上了,畢業後海研所也送他到國外深造,回國就繼續在海研所教書,可說是台大海研所土生土長。
范光龍認為,學科學的人不能不懂人文,現在大學生就是缺乏人文素養,對未來目標、愛情、婚姻都是茫茫然。英國大學生一年級都要學哲學,對人生規畫就會有更深一層的想法。
范光龍曾帶著哥哥到美國首府華盛頓參觀,大家都知道林肯和華盛頓,對傑佛遜不熟,所以到傑佛遜紀念堂時只看到建築物很漂亮就走了,如果能了解傑佛遜的貢獻,就會另有一番體會,層次自然就會提升。
他說,自己喜歡人文,在課堂上加一些故事,意外受學生歡迎;但上課相當嚴格,早上8點10分的課,時間一到就鎖門。范光龍說,課堂上人太多,每隔幾分鐘就進來,影響上課,更不尊重別人;也有家長感謝他,平常睡到中午的孩子,因為要上這堂課竟然會自動起床,可見范光龍講故事的魅力。


[新聞標題]
春季展望系列演講》簡單生活 不要浪費資源

[新聞內容]
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范光龍研究發現,台灣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0.32公分,比全球和中國大陸海平面上升速度都要快,該怎麼辦?他認為,台灣幾十年來的土地管理不及格,面對環境問題,大家可以做的是「追求簡單的生活,不要浪費太多資源。」
2009年春季展望系列演講登場,由國科會主辦,台灣大學物理系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承辦,聯合報、公共電視、科學人雜誌、NEWS98協辦。
文化影響層面廣
首場演講由范光龍主講「全球暖化的影響─海平面上升的問題」。以淺顯幽默的方式,與生動有趣的故事,告訴大家要重視文化的深層影響,呼籲大家過簡單的生活。
展望春季系列演講第一場,由台大海洋所教授范光龍主講「全球暖化的影響-海平面上升的問題」,他幽默風趣,現場笑聲不斷。 記者林秀明/攝影范光龍說,「文化的影響,遠遠超過環境。」1985年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海洋研究所訪問研究時,剛買房子不久,沒錢買車子,就騎腳踏車當交通工具,一周買一次菜就夠了。
但當地的朋友常告訴他那裡有衣服打折,原本120美元,只賣80,可以省40元,一而再、再而三地說那裡有好康可以撿便宜。

不需要的就別買
終於有一天范光龍受不了了,就說,「Thank you, the best way to save is not to buy if you don't need。」(最好的省錢方法就是不要買不需要的東西。)
因為便宜、俗就撩下去,需要嗎?真的不需要。金融海嘯來了,不想當錢的奴隸,就省錢。范光龍提倡簡單生活,避免不必要浪費。
工業文明當然也影響環境,西元1854年,美國政府向西雅圖的印地安酋長Seattle購買土地,酋長說:「你們白人要購買我們的土地,我們無法理解,誰有能力買大地的芬芳與溫暖?何況,我們並不擁有土地,你們又怎能出錢來買?我們只是大地的一部分,香花是我們的姊妹,馬、鷹是我們的兄弟,你們白人把大地和藍天都當作商品,我們實在不瞭解。」

保護大地隨時做
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市 (Seattle),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印地安酋長而命名的。范光龍說,一百多年前,沒有學校,但人類卻有如此高尚的胸懷,知道保護大地,但看看現在的人是如何在破壞大地。
范光龍說,櫻花鉤吻鮭快滅種了,山坡地大量開發;以前下雨的水會慢慢流,現在統統開發,土地裸露,瞬間進流量很大,把魚沖到下游就死定了,沖個幾次,魚數變少,繁殖幾代後就變親戚,近親交配就會走向絕種,「看看人類粗暴到什麼地步。」
大安溪南北各有一個河道,南邊有人堵起來開採砂石,水都灌到北邊去,進流量增加時,一個水道不見了,水量至少多四倍,后豐大橋不斷才怪。
大禹治水是用疏濬,淡水河弄了二重疏洪道,三重就不淹了;員山子分洪道後,汐止就不淹了,大家都知道要疏導,為什麼大安溪不知道?

開發破壞很嚴重
沿海在填海造陸,花蓮到台東有147公里,很多段在拓寬,就把砂石堆在海邊,再加上消波塊保護。范光龍說,「大自然本來就有破壞力量,保護都來不及,還開發,讓它破壞得更嚴重,是很奇怪的事。」
他解釋,台灣海峽夏季的風主要是從南南西、西南吹來、冬季則吹北北東和東北風,侵蝕的砂會堆在台灣西部中間,慢慢變淺,可以養蚵、蛤蜊,更久以後變海埔新生地,慢慢擴張,這些地下一代、下下代、下下下代可以用,但我們現在就完全開發。
國外都是在潮間帶開發,落潮時還有沙灘,要堆積還有機會;我們不是,在水深30公尺處蓋牆,裡面造陸,與海水接觸的地方是冷冰冰的牆,不能再堆積,什麼功能都沒有。范光龍說,西雅圖要保護土地留給下一代,但我們把下一代、下下代的資源都用完了。
西南沿海很多人抽地下水,很多地方本來就是新生地,一抽就下陷,地面比海平面海低,海水進來就出不去,1992年嘉義網寮村就曾因為海堤沖垮泡了47天。
他說,政府要花20、30億建海堤保護村莊,不管養殖賺了多少都划不來,用一兆幾千億挽救,土地都買不回來。「這幾十年來土地管理不及格。」

環境不能再糟了
很多官員不知道實際的情況,不知有什麼機會讓他們知道環境已經不能再糟了,像現在不斷要開發新的科學園區,但已經有很多荒廢了,何必再蓋新的。
面對環境的問題要發揮良心,范光龍說,「我最受不了就是整天要拚經濟、拚經濟。」
他說,根據中央大學教授黃鍔的研究,未來可能地球會開始變冷,但無論如何,寧可相信現在還會更壞。他不只建議大家追求簡單的生活,還提醒不人生只是追求快樂,還要享受過程,否則人生太短暫了。

2009春季展望

展望又開始囉!!

03/27(五)
范光龍 教授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全球暖化的影響 — 海平面上升的問題
04/10(五)
程延年 博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
一顆隕石攪亂了一池春水—恐龍的大滅絕與大復甦
04/17(五)
顏吉鴻 先生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若人有眼大如天—天文望遠鏡與天文學的演進
04/24(五)
童元昭 主任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你是誰?或寬或嚴、忽隱忽現的人群分類
05/01(五)
于宏燦 教授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
人的路程何其遠 — 一個生物演化的劇場
05/08(五)
管一政 主任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把酒問青天 — 分子星空 點點生機
05/15(五)
吳成文 院士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解開生命的奧秘 - 21世紀生命科學的挑戰
05/22(五)
傑弗瑞‧馬西 教授Geoffrey Marcy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搜尋宇宙中其他的地球與生命Searching for Other Earths and Life in the Universe

其它連結去看吧!
2009春季展望http://star.phys.ntu.edu.tw/~prospect/index.html

03/30-昆士蘭撲殺上千蟾蜍-外來種!!

[新聞標題]
滾蛋! 昆士蘭撲殺上千蟾蜍

[新聞內容]
澳洲昆士蘭北方的5個社區29日有數百人吃著香腸、啜著冷飲,眼前擺滿了數千隻的「甘蔗蟾蜍」。這數千隻蟾蜍即將面臨被殺的命運,也標示著昆士蘭地區「蟾蜍滾出日」的成果。
「甘蔗蟾蜍」不是澳洲本地的物種,而是多年前從南美洲引進,原本的目的是要抑制甘蔗園中的甲蟲數量。想不到甘蔗蟾蜍跳躍能力有限,根本無法吃掉甘蔗上的甲蟲。
更糟的是,甘蔗蟾蜍生長、繁殖迅速,會散播像沙門氏菌這類病菌,皮膚上的腺體還會分泌可讓掠食者斃命的毒液。此外,牠們本身也是貪婪的掠食者,會吃掉昆蟲、青蛙和小型爬蟲類、哺乳類動物。唯一慶幸的是,只要不吞下甘蔗蟾蜍的毒液,人類並不會有生命危險。
目前,數百萬的甘蔗蟾蜍數量已威脅到澳洲當地其他物種。於是,昆士蘭一名政治人物納斯(Shane Knuth)提出了「蟾蜍滾出日」構想,讓澳洲人在當天聚集起來捕捉甘蔗蟾蜍。
28日晚上,「蟾蜍滾出日」活動正式展開,參與者穿著深色斗篷開始捕捉甘蔗蟾蜍,但必須活擒,且讓牠們毫髮無傷。到了29日,這些蟾蜍再經過專家鑑定,以免其牠無害的青蛙成了替死鬼。
甘蔗蟾蜍身分被確定後,牠們要不是被凍死,就是放在裝滿二氧化碳的袋子中,讓牠們在無氧狀態下死去。部分屍體則被當作飼料灑在甘蔗園中,彌補牠們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罪狀。
在數千隻被捕獲的甘蔗蟾蜍中,最大隻的體重超過半公斤。捕獲這隻「蟾蜍怪獸」的英雄因此獲得了幾張免費電影票,還奪得一座以甘蔗蟾蜍外型製成的獎盃。未來,納斯希望「蟾蜍滾出日」能夠成為全國運動。

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這個很好,大家自己來看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http://www.nsc.gov.tw/50th/portal.asp

東西非常多
各領域都有

2009年1月24日 星期六

01/14-東沙新魚種

[新聞標題]
生態變好 東沙發現21種新魚種

[內容概要]
過去一年以來,生態研究團隊在東沙環礁海域,觀測到廿一種該水域從未記錄過的魚種,有的是久未被發現,「例如裂帶天竺鯛,在台灣大約有廿多年不曾看見了」。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由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鄭明修與學者戴昌鳳、陳正平、王瑋龍、孟培傑等組成團隊,在東沙環礁建立近廿個觀測站;經定點觀測與水底實地調查,統計出四十二科、二百八十八種魚。
「一開始以為是六線巨齒天竺鯛」,保育課長陳國永指出,研究團隊發現成群棲息在枝狀珊瑚叢裡的裂帶天竺鯛成魚時,相當興奮,因為這種魚在台灣雖有記錄,但記錄後「已經有廿多年不曾看見」。
根據中研究資料,裂帶天竺鯛屬於夜行魚種,體長可達十公分,以浮游生物為食,在墾丁被列為稀少魚,可能因東沙環礁人為破壞少,才能成群棲息。
研究團隊還發現俗稱領航魚的「舟鰤」,這種魚通常成群跟著大鯨、鯊或海龜,但工作人員在東沙北面看見的舟鰤卻是獨自活動,有些意外。
新記錄的二色刺尻,黃藍相間很吸引人,過去頗受熱帶水族業者喜好,台灣消失數年,前年又現蹤影,在東沙只看見一尾。
還有體色會變為海草色澤的棘海龍,能夠近距離拍攝相當不容易。
東沙環礁的稀少魚種有增有減,例如莎姆金鱗魚明顯增加,被列為世界罕見的尖鰭金則數量減少,還要再觀察才能判讀。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長吳全安說,目前東沙有國軍、海巡署人員駐守,我國海域內人為破壞減少了,有助於生態恢復,執行中的五年復育計畫仍持續推動。

[延伸]
台灣博物館:臺灣國土之美─國家公園特展(08/11/20~09/03/22)

2009年1月23日 星期五

970122四崁水外採

(已經閒置不止到考後ㄌ...拍謝)

只有我.牛郎&肥缺...
要去相簿看看呀!

之所以在瓜棚呆很就是因為有古氏,最後有找到呦,不過,對不起瓜棚主人ㄌ!

話說下山還等不到車,乾脆用攔ㄉ,(警車也不停耶,真過份)欄到賓是捏!


大家記得初四去四崁水堵牛郎一家!!

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

ANNOUNCEMENT

最近段考將近
網站內容更新 暫緩至考後!

如有不方便
嘻嘻...:)
我也沒辦法!

CONGRADULATIONS!!

97學年度社團評鑑優良社團名單

音樂性社團:管樂社
服務性社團:春暉社
運動性社團:有氧舞蹈社、排球社
藝文性社團:漫畫研究社、戲劇社
學術性社團:生物研究社
活動性社團:松霖康輔社

學長姐辛苦了!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01/06-自然科學 實驗佐證理論

[新聞標題]
自然科學 實驗佐證理論

本文作者:【孫維新/台大物理系與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
[新聞概要]
謝謝齊心教授四日在民意論壇上的指教。齊教授的結論是:「『理論論證』是科學最好的『論證』,而『理論』也並不一定要以『實驗』來作出『結論』」。這個說法,在自然科學的研究範疇中,不但敝人無法理解,恐怕許多學者也無法接受。最簡單的問題是:如果針對同一事實,出現了多個不同的理論,我們要如何來判定哪一個理論比較接近事實?
在自然科學(包含物質科學與生命科學)中,「理論」如與「實驗」不符,「理論」便毫無意義,只有消失一途。
敝人二日的文章「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中,提到「科學只能『歸納』,不能『演繹』,理論上可以提出無數可能,但最終還是要以實驗來作出結論。」通篇文章討論的是自然科學(尤其是物理與天文)自古到今發展的過程。此處的「歸納」,在自然科學的範疇中,指的是經過實驗和各項理論的比較,篩選出「可能正確」的理論。
數學上的各項理論,包含歸納法和多項「重要理論」,只要邏輯正確同時內容「自洽」(self-consistent),就可以看作是正確的,但與自然界中的實際應用不必然有關。
托勒密使用「周轉圓」和「均輪」精心建構的行星運行體系,在數學上極端細緻精微,是主宰世人宇宙觀達一千五百年之久的「重要理論」,如果沒有後人日以繼夜的精密觀測加上細心比較,恐怕到今天我們還會相信太陽繞著地球轉;克卜勒是不世出的偉大數學家,但要是沒有第谷的火星觀測數據,他也無法作出行星軌道是橢圓的「重要理論」;愛因斯坦在一九一九年艾丁頓爵士進行日全食觀測來驗證廣義相對論的前夕,知道他的好友普朗克緊張得一夕無眠,笑說:「如果他真的瞭解廣義相對論,就可以像我一樣的安心睡大覺了!」愛因斯坦固然對他的理論充滿信心,不需他人驗證也可以安心睡覺,但平凡的我們又如何得知,在許多互相矛盾的時空理論中,廣義相對論是可以通過層層考驗的呢?
在自然科學的領域中,「理論」還是需要「實驗」來佐證的。

01/06-美研究稱銀河系規模大於現有認知

[新聞標題]
美研究稱銀河系規模大於現有認知



[新聞概要]
*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
與現有認知相比,銀河系直徑更長,品質更大,旋轉速度也更快。科研人員當天在加利福尼亞州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提交研究報告稱,他們利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超長基線陣列射電望遠鏡,重新繪製了精度更高的銀河系三維圖像。
他們的觀測顯示,銀河系直徑比現在普遍認知的長15%,品質約為現在認知的1.5倍,基本上與距地球最近的大型河外星系——仙女座星系品質相當。這意味著銀河係對其他星系的牽引力更大,也更可能與仙女座星系或其他較小的星系碰撞。不過,這種情況即便發生,最快也是20億年之後。
科研人員表示,根據觀測,銀河系圍繞自己中心旋轉的速度約為每小時91.4萬公里,比現在認知的每小時79.18萬公里快大約15%,這同時意味著太陽系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速度也更快,不是現在認知的每小時80.45萬公里,而是大約每小時96.54萬公里。不過,這項研究並沒有得到所有與會科學家的認可。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天體物理學家馬克·莫裏斯就認為,這項研究有一定意義,但對銀河系的規模下新結論為時尚早。

01/16-多巴胺

[新聞標題]
為何愛冒險?多巴胺在作祟

[新聞概要]
*來源:英國《泰晤士報》
*機構: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愛因斯坦醫學院研究人員
之所以有人愛冒險,是因為一種叫做神經傳遞素多巴胺的化學物質在作祟,它能使大腦感到快感。
研究人員發現,在冒險者的腦海中,儲藏多巴胺的接收器比一般人少。也就是說,冒險愛好者每次追求新的刺激時都會品嘗到比一般人更大的快感,因為他們的大腦中沒有足夠的多巴胺接收器來儲藏這些物質。這種瞬間的強刺激促使他們不斷重復同樣的冒險行為或追求新的刺激,就像吸毒者尋求新的快感一樣。
這發現有助於更好地了解人類追求刺激的行為,找到更有效的醫治吸毒行為的途徑。如果未來的研究能夠進一步證實,吸毒者是因為大腦中的多巴胺接收器比正常人少,那麼就可以設計出一種有多巴胺接收器作用的藥物,從而把這些病人的多巴胺水準降至正常範圍。

2009年1月5日 星期一

01/05-中華鱘

[新聞標題]
億年活化石 中華鱘 如海中貓熊
10國寶赴港…中華鱘三死兩病

[新聞概要]
大陸贈送香港的十條國寶魚:中華鱘,半年來死了三條,另有兩條生病,專家懷疑與不適應「海化」過程有關。大陸去年中贈送十條七至十歲的中華鱘給香港,慶祝香港回歸十一周年,海洋公園特闢中華鱘館飼養。但才剛抵港不久,「中華鱘五號」便被同住的海狼魚咬死。另「中華鱘七號」在去年十二月三日死亡,原因是不適應「海化」,而二號和六號亦出現食欲不振被隔離治療。
「中華鱘一號」則在本月二日凌晨死亡。海洋公園表示,解剖結果顯示魚頭有傷痕,腦內有積血,初步估計是不適應「海化」環境,影響免疫系統死亡。
目前海洋公園的中華鱘館已無限期關閉,七條中華鱘安置於園內動物醫院,由專家密切注視健康情況。
專家稱,野生中華鱘是在淡水的河中生長,到了半歲至一歲時,會隨水流游到大海生活,稱為「海化」過程,待十多歲「海化」成熟後返回淡水河中產卵。大陸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表示,野生中華鱘均能成功從大海游返淡水河中繁殖,但如何令人工環境中長大的中華鱘繁衍下一代,人工「海化」是一個關鍵問題。
海洋公園動物及教育執行總監蔣素珊表示,在自然界,中華鱘一歲就會從淡水游往鹹水生活,大陸專家雖然成功用淡水養大中華鱘,但贈港的兩批中華鱘均已七至十歲,抵港前後才開始「海化」,適應「海化」能力一定不及一歲的中華鱘,但由於「海化」過程已開始,現在已無法回頭將中華鱘放回淡水飼養。

中華鱘
中國特產的珍貴魚類
*大陸國家一級保護及瀕危動物,目前野生中華鱘數目未能具體掌握,但估計數量不到一千條,其珍貴程度,有「水中大貓熊」的稱號。
*分佈長江一帶
*頭部呈三角形,沒有鱗片,口角有四根吻鬚,最長可達五公尺,重五百多公斤,有五、六十歲壽命,是地球最古老脊椎動物之一。
中華鱘歷史可追溯至一億年前的白堊紀時代,對研究生物進化、生態環境和地質變化,有重要學術價值,因此也有「活化石」之稱。
專家發現,中華鱘必須在「海化」環境中達至成熟,才會返回淡水產卵,因此需要開始研究人工的「海化」環境和技術。
危起偉說,鄰近香港的珠江流域也曾發現中華鱘,但最近十多年已消失。

01/05-牛頭到牛尾 大陸三個日食

[新聞標題]
今年 大陸三個日食

[新聞概要]
天文預報顯示,大陸牛年可親睹全部三種日食天象,包括大年初一的日偏食,七月貫穿長江流域、數百年不遇的日全食,以及明年初(己丑年歲尾)的日環食。其中上海地區,處位今夏日全食帶的中心線上,觀測條件極佳。
中通社報導,大年初一的日偏食,大陸南方都可看到(包括台灣),在上海,當天下午五時廿分,太陽會被月亮「吃掉」一小口。
讓全世界羨慕的大陸日全食事件,將在七月廿二日上午出現,從西藏、雲南、四川,到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直至江蘇、浙江、上海,四十多個城市都可目擊日全食(台灣能看到日偏食),這次日全食預計有四億以上見證者,可能創造有日全食觀測記錄以來的一項紀錄。
第三個日食出現在二○一○年一月十五日,即牛年十二月初一,大陸雲南、四川、湖北、安徽等地可看到日環食,其他地區呈現不同程度的日偏食。

01/05-愛情歷久彌堅 大腦有證據

[新聞標題]
愛情歷久彌堅 大腦有證據

[新聞概要]
美國科學家證實,真愛確實存在。大腦掃描結果顯示,少數老夫老妻在結縭20年後,仍一如當年相戀時一樣,對另一半懷抱深情密意,證明愛情會隨時間消逝的傳統觀念有誤。
星期泰晤士報報導,石溪紐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讓已婚20年者和剛墜入愛河的人看親密愛人的照片,並掃描其大腦,發現已是老夫老妻者約一成大腦會分泌大量可引發愉悅感覺的多巴胺(dopamine),大腦化學反應和戀愛不久的人普遍有的一樣。
先前的研究顯示,剛談戀愛時對情人的迷戀,也就是心理學家口中的「深戀感」(limerence)會在15個月內開始消褪,在10年後消失。研究人員據此歸結出幾個「感情破裂點」:戀愛第12到15個月間、3 年後和一般耳熟能詳的「7年之癢」。
愛情歷久彌堅的這一成男女則證明,深戀感可日趨成熟,讓人享受研究人員所稱的「強化伴侶關係和性活力」。這些人大腦「愛情地圖」類似終生伴侶固定的天鵝、田鼠和灰狐等動物,被研究人員暱稱「天鵝」。一對來自加州的「天鵝伴侶」在相識相戀18年後,還是去到哪兒都牽著手,讓旁人羨煞。
石溪紐約州大心理學家亞瑟‧艾隆(Arthur Aron)表示,「天鵝」們感情深厚,性生活也很積極,「沒有初戀江河日下的情況出現」。

01/04-聰明藥

[新聞標題]
助學生好成績美籲放寬聰明藥

[新聞概要]
英國一個具領導地位的學術機構表示,學生應服用「聰明藥」以提高成績。
曼徹斯特大學道德與創新中心主任哈利斯表示,行政機關及醫生應考慮製造這種藥,且不用處方箋、非醫療用途也可取得。
此藥含有利他能(Ritalin),主要用於過動兒、注意力集中問題的治療,可幫助學生取得佳績。
在他發表此一論述之前,美國學術機構也有應放寬對此藥限制的呼籲,在「自然」(Nature)期刊中發表「服用『聰明藥』取得佳績對社會有益」的文章。

01/04-澎湖柱狀玄武岩

[新聞標題]
中研院發現世界首見海底柱狀玄武岩
澎湖海底 發現微笑城牆

[新聞概要]
在澎湖北方海域的大磽嶼海底,有一處開口朝西北、呈微笑狀的柱狀玄武岩,長度達二百公尺,高約十公尺,每枝石柱的直徑約一公尺,節理明顯宛如「海底城牆」。
發現它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說,這片海域以前沒有任何研究調查的紀錄,海底柱狀玄武岩應是首次被發現。
這座柱狀玄武岩的頂部離水面約三公尺,可以看到玄武岩特殊的五角和六角型柱狀節理,節理上有圓管星珊瑚群體、藤壺、牡蠣蛤附生,縫隙內有海膽、黑蝶貝、水螅蟲附著。
他指出,柱狀玄武岩底部散落許多玄武岩塊,由於此區水流十分強勁,造成崩落岩塊上附著的珊瑚群體都很小,因此岩塊節理仍十分清晰。
鄭明修表示,由於玄武岩景觀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對於文建會提報澎湖玄武岩為世界遺產具有加分效果;同時對於地質學家來說也是個寶,能夠更了解澎湖附近火山熔岩的地質結構變遷過程。
台大地理系教授林俊全說,玄武岩地形在陸上和水面下都不少。玄武岩在水中通常是「枕狀熔岩」,當熔岩流在水底噴發後,急速冷卻成橢圓或圓球狀。但柱狀玄武岩若規模夠「壯觀」,往往還是會成為著名的景點。

01/03-奈米金剛鑽 長毛象滅絕證據

[新聞標題]
奈米金剛鑽 長毛象滅絕證據

[新聞副標]
高溫、高壓才會形成 黑土層中的外太空特徵 1萬2900年前 環境急遽變化 哺乳類動物、古印地安文化皆消失

[新聞概要]
科學家相信,65萬年前恐龍因為(一顆直徑約4000公尺的)慧星撞擊了現今北美大陸造成的大火,以及濃霧遮天的氣溫驟降而滅絕。
2日出刊的美國「科學」(Science)期刊更進一步指出,1萬2900年前消失的長毛象和乳齒象也是因為彗星撞地球而絕種,而關鍵證據就是數十億顆肉眼無法看見的「奈米金剛鑽」。
彗星撞擊後,北美東北部勞倫泰德冰河的部分地區開始融化,融化後的河水則向南流到了現在的密西西比州、進入墨西哥灣,這又進一步引起了大西洋洋流的變化。
地球環境的急遽變化揭開了此後1300年的「新仙女木」冰河期(Younger Dryas),當時有多達35種哺乳類動物不是立即消失,就是因為數目驟減,而在人類獵捕後滅絕,其中包括長毛象、乳齒象、美洲駱駝、短面熊、巨水獺、恐狼、古美洲獅。
除了哺乳類動物之外,當時建立克洛維斯(Clovis)文化的古印地安土著人數大減,其建立的文化也因此中斷。
其實,發表這篇論文的奧勒岡大學教授肯尼特早在去年就表示,他們已經在北美洲的10個考古地點發現了「黑土層」,而且利用「碳14年代測定法」得知形成於1萬2900年前。
由於「黑色層」中含有地球少見的銥元素、碳粒子,以及含有氦-3的富勒烯(Fullerene),凡此都呈現出受到外太空影響的特徵。
不過更令科學家振奮的是,他們又在「黑土層」的底部發現了數十億顆連電子顯微鏡都很難看到的「奈米金剛鑽」。
因為「奈米金剛鑽」只在極高溫、高壓的環境下形成,更加證實了「新仙女木」冰河期與彗星撞地球的關連性。
另外,「奈米金剛鑽」也曾在區隔恐龍世代的土壤層中被發現,顯示恐龍滅絕與長毛象絕跡都受到外太空隕石撞擊地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