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5日 星期一

01/03-奈米金剛鑽 長毛象滅絕證據

[新聞標題]
奈米金剛鑽 長毛象滅絕證據

[新聞副標]
高溫、高壓才會形成 黑土層中的外太空特徵 1萬2900年前 環境急遽變化 哺乳類動物、古印地安文化皆消失

[新聞概要]
科學家相信,65萬年前恐龍因為(一顆直徑約4000公尺的)慧星撞擊了現今北美大陸造成的大火,以及濃霧遮天的氣溫驟降而滅絕。
2日出刊的美國「科學」(Science)期刊更進一步指出,1萬2900年前消失的長毛象和乳齒象也是因為彗星撞地球而絕種,而關鍵證據就是數十億顆肉眼無法看見的「奈米金剛鑽」。
彗星撞擊後,北美東北部勞倫泰德冰河的部分地區開始融化,融化後的河水則向南流到了現在的密西西比州、進入墨西哥灣,這又進一步引起了大西洋洋流的變化。
地球環境的急遽變化揭開了此後1300年的「新仙女木」冰河期(Younger Dryas),當時有多達35種哺乳類動物不是立即消失,就是因為數目驟減,而在人類獵捕後滅絕,其中包括長毛象、乳齒象、美洲駱駝、短面熊、巨水獺、恐狼、古美洲獅。
除了哺乳類動物之外,當時建立克洛維斯(Clovis)文化的古印地安土著人數大減,其建立的文化也因此中斷。
其實,發表這篇論文的奧勒岡大學教授肯尼特早在去年就表示,他們已經在北美洲的10個考古地點發現了「黑土層」,而且利用「碳14年代測定法」得知形成於1萬2900年前。
由於「黑色層」中含有地球少見的銥元素、碳粒子,以及含有氦-3的富勒烯(Fullerene),凡此都呈現出受到外太空影響的特徵。
不過更令科學家振奮的是,他們又在「黑土層」的底部發現了數十億顆連電子顯微鏡都很難看到的「奈米金剛鑽」。
因為「奈米金剛鑽」只在極高溫、高壓的環境下形成,更加證實了「新仙女木」冰河期與彗星撞地球的關連性。
另外,「奈米金剛鑽」也曾在區隔恐龍世代的土壤層中被發現,顯示恐龍滅絕與長毛象絕跡都受到外太空隕石撞擊地球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