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4日 星期六

01/14-東沙新魚種

[新聞標題]
生態變好 東沙發現21種新魚種

[內容概要]
過去一年以來,生態研究團隊在東沙環礁海域,觀測到廿一種該水域從未記錄過的魚種,有的是久未被發現,「例如裂帶天竺鯛,在台灣大約有廿多年不曾看見了」。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由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鄭明修與學者戴昌鳳、陳正平、王瑋龍、孟培傑等組成團隊,在東沙環礁建立近廿個觀測站;經定點觀測與水底實地調查,統計出四十二科、二百八十八種魚。
「一開始以為是六線巨齒天竺鯛」,保育課長陳國永指出,研究團隊發現成群棲息在枝狀珊瑚叢裡的裂帶天竺鯛成魚時,相當興奮,因為這種魚在台灣雖有記錄,但記錄後「已經有廿多年不曾看見」。
根據中研究資料,裂帶天竺鯛屬於夜行魚種,體長可達十公分,以浮游生物為食,在墾丁被列為稀少魚,可能因東沙環礁人為破壞少,才能成群棲息。
研究團隊還發現俗稱領航魚的「舟鰤」,這種魚通常成群跟著大鯨、鯊或海龜,但工作人員在東沙北面看見的舟鰤卻是獨自活動,有些意外。
新記錄的二色刺尻,黃藍相間很吸引人,過去頗受熱帶水族業者喜好,台灣消失數年,前年又現蹤影,在東沙只看見一尾。
還有體色會變為海草色澤的棘海龍,能夠近距離拍攝相當不容易。
東沙環礁的稀少魚種有增有減,例如莎姆金鱗魚明顯增加,被列為世界罕見的尖鰭金則數量減少,還要再觀察才能判讀。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長吳全安說,目前東沙有國軍、海巡署人員駐守,我國海域內人為破壞減少了,有助於生態恢復,執行中的五年復育計畫仍持續推動。

[延伸]
台灣博物館:臺灣國土之美─國家公園特展(08/11/20~09/03/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