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5日 星期一

01/05-中華鱘

[新聞標題]
億年活化石 中華鱘 如海中貓熊
10國寶赴港…中華鱘三死兩病

[新聞概要]
大陸贈送香港的十條國寶魚:中華鱘,半年來死了三條,另有兩條生病,專家懷疑與不適應「海化」過程有關。大陸去年中贈送十條七至十歲的中華鱘給香港,慶祝香港回歸十一周年,海洋公園特闢中華鱘館飼養。但才剛抵港不久,「中華鱘五號」便被同住的海狼魚咬死。另「中華鱘七號」在去年十二月三日死亡,原因是不適應「海化」,而二號和六號亦出現食欲不振被隔離治療。
「中華鱘一號」則在本月二日凌晨死亡。海洋公園表示,解剖結果顯示魚頭有傷痕,腦內有積血,初步估計是不適應「海化」環境,影響免疫系統死亡。
目前海洋公園的中華鱘館已無限期關閉,七條中華鱘安置於園內動物醫院,由專家密切注視健康情況。
專家稱,野生中華鱘是在淡水的河中生長,到了半歲至一歲時,會隨水流游到大海生活,稱為「海化」過程,待十多歲「海化」成熟後返回淡水河中產卵。大陸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表示,野生中華鱘均能成功從大海游返淡水河中繁殖,但如何令人工環境中長大的中華鱘繁衍下一代,人工「海化」是一個關鍵問題。
海洋公園動物及教育執行總監蔣素珊表示,在自然界,中華鱘一歲就會從淡水游往鹹水生活,大陸專家雖然成功用淡水養大中華鱘,但贈港的兩批中華鱘均已七至十歲,抵港前後才開始「海化」,適應「海化」能力一定不及一歲的中華鱘,但由於「海化」過程已開始,現在已無法回頭將中華鱘放回淡水飼養。

中華鱘
中國特產的珍貴魚類
*大陸國家一級保護及瀕危動物,目前野生中華鱘數目未能具體掌握,但估計數量不到一千條,其珍貴程度,有「水中大貓熊」的稱號。
*分佈長江一帶
*頭部呈三角形,沒有鱗片,口角有四根吻鬚,最長可達五公尺,重五百多公斤,有五、六十歲壽命,是地球最古老脊椎動物之一。
中華鱘歷史可追溯至一億年前的白堊紀時代,對研究生物進化、生態環境和地質變化,有重要學術價值,因此也有「活化石」之稱。
專家發現,中華鱘必須在「海化」環境中達至成熟,才會返回淡水產卵,因此需要開始研究人工的「海化」環境和技術。
危起偉說,鄰近香港的珠江流域也曾發現中華鱘,但最近十多年已消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