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4日 星期六

01/14-東沙新魚種

[新聞標題]
生態變好 東沙發現21種新魚種

[內容概要]
過去一年以來,生態研究團隊在東沙環礁海域,觀測到廿一種該水域從未記錄過的魚種,有的是久未被發現,「例如裂帶天竺鯛,在台灣大約有廿多年不曾看見了」。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由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鄭明修與學者戴昌鳳、陳正平、王瑋龍、孟培傑等組成團隊,在東沙環礁建立近廿個觀測站;經定點觀測與水底實地調查,統計出四十二科、二百八十八種魚。
「一開始以為是六線巨齒天竺鯛」,保育課長陳國永指出,研究團隊發現成群棲息在枝狀珊瑚叢裡的裂帶天竺鯛成魚時,相當興奮,因為這種魚在台灣雖有記錄,但記錄後「已經有廿多年不曾看見」。
根據中研究資料,裂帶天竺鯛屬於夜行魚種,體長可達十公分,以浮游生物為食,在墾丁被列為稀少魚,可能因東沙環礁人為破壞少,才能成群棲息。
研究團隊還發現俗稱領航魚的「舟鰤」,這種魚通常成群跟著大鯨、鯊或海龜,但工作人員在東沙北面看見的舟鰤卻是獨自活動,有些意外。
新記錄的二色刺尻,黃藍相間很吸引人,過去頗受熱帶水族業者喜好,台灣消失數年,前年又現蹤影,在東沙只看見一尾。
還有體色會變為海草色澤的棘海龍,能夠近距離拍攝相當不容易。
東沙環礁的稀少魚種有增有減,例如莎姆金鱗魚明顯增加,被列為世界罕見的尖鰭金則數量減少,還要再觀察才能判讀。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長吳全安說,目前東沙有國軍、海巡署人員駐守,我國海域內人為破壞減少了,有助於生態恢復,執行中的五年復育計畫仍持續推動。

[延伸]
台灣博物館:臺灣國土之美─國家公園特展(08/11/20~09/03/22)

2009年1月23日 星期五

970122四崁水外採

(已經閒置不止到考後ㄌ...拍謝)

只有我.牛郎&肥缺...
要去相簿看看呀!

之所以在瓜棚呆很就是因為有古氏,最後有找到呦,不過,對不起瓜棚主人ㄌ!

話說下山還等不到車,乾脆用攔ㄉ,(警車也不停耶,真過份)欄到賓是捏!


大家記得初四去四崁水堵牛郎一家!!

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

ANNOUNCEMENT

最近段考將近
網站內容更新 暫緩至考後!

如有不方便
嘻嘻...:)
我也沒辦法!

CONGRADULATIONS!!

97學年度社團評鑑優良社團名單

音樂性社團:管樂社
服務性社團:春暉社
運動性社團:有氧舞蹈社、排球社
藝文性社團:漫畫研究社、戲劇社
學術性社團:生物研究社
活動性社團:松霖康輔社

學長姐辛苦了!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01/06-自然科學 實驗佐證理論

[新聞標題]
自然科學 實驗佐證理論

本文作者:【孫維新/台大物理系與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
[新聞概要]
謝謝齊心教授四日在民意論壇上的指教。齊教授的結論是:「『理論論證』是科學最好的『論證』,而『理論』也並不一定要以『實驗』來作出『結論』」。這個說法,在自然科學的研究範疇中,不但敝人無法理解,恐怕許多學者也無法接受。最簡單的問題是:如果針對同一事實,出現了多個不同的理論,我們要如何來判定哪一個理論比較接近事實?
在自然科學(包含物質科學與生命科學)中,「理論」如與「實驗」不符,「理論」便毫無意義,只有消失一途。
敝人二日的文章「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中,提到「科學只能『歸納』,不能『演繹』,理論上可以提出無數可能,但最終還是要以實驗來作出結論。」通篇文章討論的是自然科學(尤其是物理與天文)自古到今發展的過程。此處的「歸納」,在自然科學的範疇中,指的是經過實驗和各項理論的比較,篩選出「可能正確」的理論。
數學上的各項理論,包含歸納法和多項「重要理論」,只要邏輯正確同時內容「自洽」(self-consistent),就可以看作是正確的,但與自然界中的實際應用不必然有關。
托勒密使用「周轉圓」和「均輪」精心建構的行星運行體系,在數學上極端細緻精微,是主宰世人宇宙觀達一千五百年之久的「重要理論」,如果沒有後人日以繼夜的精密觀測加上細心比較,恐怕到今天我們還會相信太陽繞著地球轉;克卜勒是不世出的偉大數學家,但要是沒有第谷的火星觀測數據,他也無法作出行星軌道是橢圓的「重要理論」;愛因斯坦在一九一九年艾丁頓爵士進行日全食觀測來驗證廣義相對論的前夕,知道他的好友普朗克緊張得一夕無眠,笑說:「如果他真的瞭解廣義相對論,就可以像我一樣的安心睡大覺了!」愛因斯坦固然對他的理論充滿信心,不需他人驗證也可以安心睡覺,但平凡的我們又如何得知,在許多互相矛盾的時空理論中,廣義相對論是可以通過層層考驗的呢?
在自然科學的領域中,「理論」還是需要「實驗」來佐證的。

01/06-美研究稱銀河系規模大於現有認知

[新聞標題]
美研究稱銀河系規模大於現有認知



[新聞概要]
*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
與現有認知相比,銀河系直徑更長,品質更大,旋轉速度也更快。科研人員當天在加利福尼亞州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提交研究報告稱,他們利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超長基線陣列射電望遠鏡,重新繪製了精度更高的銀河系三維圖像。
他們的觀測顯示,銀河系直徑比現在普遍認知的長15%,品質約為現在認知的1.5倍,基本上與距地球最近的大型河外星系——仙女座星系品質相當。這意味著銀河係對其他星系的牽引力更大,也更可能與仙女座星系或其他較小的星系碰撞。不過,這種情況即便發生,最快也是20億年之後。
科研人員表示,根據觀測,銀河系圍繞自己中心旋轉的速度約為每小時91.4萬公里,比現在認知的每小時79.18萬公里快大約15%,這同時意味著太陽系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速度也更快,不是現在認知的每小時80.45萬公里,而是大約每小時96.54萬公里。不過,這項研究並沒有得到所有與會科學家的認可。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天體物理學家馬克·莫裏斯就認為,這項研究有一定意義,但對銀河系的規模下新結論為時尚早。

01/16-多巴胺

[新聞標題]
為何愛冒險?多巴胺在作祟

[新聞概要]
*來源:英國《泰晤士報》
*機構: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愛因斯坦醫學院研究人員
之所以有人愛冒險,是因為一種叫做神經傳遞素多巴胺的化學物質在作祟,它能使大腦感到快感。
研究人員發現,在冒險者的腦海中,儲藏多巴胺的接收器比一般人少。也就是說,冒險愛好者每次追求新的刺激時都會品嘗到比一般人更大的快感,因為他們的大腦中沒有足夠的多巴胺接收器來儲藏這些物質。這種瞬間的強刺激促使他們不斷重復同樣的冒險行為或追求新的刺激,就像吸毒者尋求新的快感一樣。
這發現有助於更好地了解人類追求刺激的行為,找到更有效的醫治吸毒行為的途徑。如果未來的研究能夠進一步證實,吸毒者是因為大腦中的多巴胺接收器比正常人少,那麼就可以設計出一種有多巴胺接收器作用的藥物,從而把這些病人的多巴胺水準降至正常範圍。

2009年1月5日 星期一

01/05-中華鱘

[新聞標題]
億年活化石 中華鱘 如海中貓熊
10國寶赴港…中華鱘三死兩病

[新聞概要]
大陸贈送香港的十條國寶魚:中華鱘,半年來死了三條,另有兩條生病,專家懷疑與不適應「海化」過程有關。大陸去年中贈送十條七至十歲的中華鱘給香港,慶祝香港回歸十一周年,海洋公園特闢中華鱘館飼養。但才剛抵港不久,「中華鱘五號」便被同住的海狼魚咬死。另「中華鱘七號」在去年十二月三日死亡,原因是不適應「海化」,而二號和六號亦出現食欲不振被隔離治療。
「中華鱘一號」則在本月二日凌晨死亡。海洋公園表示,解剖結果顯示魚頭有傷痕,腦內有積血,初步估計是不適應「海化」環境,影響免疫系統死亡。
目前海洋公園的中華鱘館已無限期關閉,七條中華鱘安置於園內動物醫院,由專家密切注視健康情況。
專家稱,野生中華鱘是在淡水的河中生長,到了半歲至一歲時,會隨水流游到大海生活,稱為「海化」過程,待十多歲「海化」成熟後返回淡水河中產卵。大陸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表示,野生中華鱘均能成功從大海游返淡水河中繁殖,但如何令人工環境中長大的中華鱘繁衍下一代,人工「海化」是一個關鍵問題。
海洋公園動物及教育執行總監蔣素珊表示,在自然界,中華鱘一歲就會從淡水游往鹹水生活,大陸專家雖然成功用淡水養大中華鱘,但贈港的兩批中華鱘均已七至十歲,抵港前後才開始「海化」,適應「海化」能力一定不及一歲的中華鱘,但由於「海化」過程已開始,現在已無法回頭將中華鱘放回淡水飼養。

中華鱘
中國特產的珍貴魚類
*大陸國家一級保護及瀕危動物,目前野生中華鱘數目未能具體掌握,但估計數量不到一千條,其珍貴程度,有「水中大貓熊」的稱號。
*分佈長江一帶
*頭部呈三角形,沒有鱗片,口角有四根吻鬚,最長可達五公尺,重五百多公斤,有五、六十歲壽命,是地球最古老脊椎動物之一。
中華鱘歷史可追溯至一億年前的白堊紀時代,對研究生物進化、生態環境和地質變化,有重要學術價值,因此也有「活化石」之稱。
專家發現,中華鱘必須在「海化」環境中達至成熟,才會返回淡水產卵,因此需要開始研究人工的「海化」環境和技術。
危起偉說,鄰近香港的珠江流域也曾發現中華鱘,但最近十多年已消失。

01/05-牛頭到牛尾 大陸三個日食

[新聞標題]
今年 大陸三個日食

[新聞概要]
天文預報顯示,大陸牛年可親睹全部三種日食天象,包括大年初一的日偏食,七月貫穿長江流域、數百年不遇的日全食,以及明年初(己丑年歲尾)的日環食。其中上海地區,處位今夏日全食帶的中心線上,觀測條件極佳。
中通社報導,大年初一的日偏食,大陸南方都可看到(包括台灣),在上海,當天下午五時廿分,太陽會被月亮「吃掉」一小口。
讓全世界羨慕的大陸日全食事件,將在七月廿二日上午出現,從西藏、雲南、四川,到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直至江蘇、浙江、上海,四十多個城市都可目擊日全食(台灣能看到日偏食),這次日全食預計有四億以上見證者,可能創造有日全食觀測記錄以來的一項紀錄。
第三個日食出現在二○一○年一月十五日,即牛年十二月初一,大陸雲南、四川、湖北、安徽等地可看到日環食,其他地區呈現不同程度的日偏食。

01/05-愛情歷久彌堅 大腦有證據

[新聞標題]
愛情歷久彌堅 大腦有證據

[新聞概要]
美國科學家證實,真愛確實存在。大腦掃描結果顯示,少數老夫老妻在結縭20年後,仍一如當年相戀時一樣,對另一半懷抱深情密意,證明愛情會隨時間消逝的傳統觀念有誤。
星期泰晤士報報導,石溪紐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讓已婚20年者和剛墜入愛河的人看親密愛人的照片,並掃描其大腦,發現已是老夫老妻者約一成大腦會分泌大量可引發愉悅感覺的多巴胺(dopamine),大腦化學反應和戀愛不久的人普遍有的一樣。
先前的研究顯示,剛談戀愛時對情人的迷戀,也就是心理學家口中的「深戀感」(limerence)會在15個月內開始消褪,在10年後消失。研究人員據此歸結出幾個「感情破裂點」:戀愛第12到15個月間、3 年後和一般耳熟能詳的「7年之癢」。
愛情歷久彌堅的這一成男女則證明,深戀感可日趨成熟,讓人享受研究人員所稱的「強化伴侶關係和性活力」。這些人大腦「愛情地圖」類似終生伴侶固定的天鵝、田鼠和灰狐等動物,被研究人員暱稱「天鵝」。一對來自加州的「天鵝伴侶」在相識相戀18年後,還是去到哪兒都牽著手,讓旁人羨煞。
石溪紐約州大心理學家亞瑟‧艾隆(Arthur Aron)表示,「天鵝」們感情深厚,性生活也很積極,「沒有初戀江河日下的情況出現」。

01/04-聰明藥

[新聞標題]
助學生好成績美籲放寬聰明藥

[新聞概要]
英國一個具領導地位的學術機構表示,學生應服用「聰明藥」以提高成績。
曼徹斯特大學道德與創新中心主任哈利斯表示,行政機關及醫生應考慮製造這種藥,且不用處方箋、非醫療用途也可取得。
此藥含有利他能(Ritalin),主要用於過動兒、注意力集中問題的治療,可幫助學生取得佳績。
在他發表此一論述之前,美國學術機構也有應放寬對此藥限制的呼籲,在「自然」(Nature)期刊中發表「服用『聰明藥』取得佳績對社會有益」的文章。

01/04-澎湖柱狀玄武岩

[新聞標題]
中研院發現世界首見海底柱狀玄武岩
澎湖海底 發現微笑城牆

[新聞概要]
在澎湖北方海域的大磽嶼海底,有一處開口朝西北、呈微笑狀的柱狀玄武岩,長度達二百公尺,高約十公尺,每枝石柱的直徑約一公尺,節理明顯宛如「海底城牆」。
發現它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說,這片海域以前沒有任何研究調查的紀錄,海底柱狀玄武岩應是首次被發現。
這座柱狀玄武岩的頂部離水面約三公尺,可以看到玄武岩特殊的五角和六角型柱狀節理,節理上有圓管星珊瑚群體、藤壺、牡蠣蛤附生,縫隙內有海膽、黑蝶貝、水螅蟲附著。
他指出,柱狀玄武岩底部散落許多玄武岩塊,由於此區水流十分強勁,造成崩落岩塊上附著的珊瑚群體都很小,因此岩塊節理仍十分清晰。
鄭明修表示,由於玄武岩景觀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對於文建會提報澎湖玄武岩為世界遺產具有加分效果;同時對於地質學家來說也是個寶,能夠更了解澎湖附近火山熔岩的地質結構變遷過程。
台大地理系教授林俊全說,玄武岩地形在陸上和水面下都不少。玄武岩在水中通常是「枕狀熔岩」,當熔岩流在水底噴發後,急速冷卻成橢圓或圓球狀。但柱狀玄武岩若規模夠「壯觀」,往往還是會成為著名的景點。

01/03-奈米金剛鑽 長毛象滅絕證據

[新聞標題]
奈米金剛鑽 長毛象滅絕證據

[新聞副標]
高溫、高壓才會形成 黑土層中的外太空特徵 1萬2900年前 環境急遽變化 哺乳類動物、古印地安文化皆消失

[新聞概要]
科學家相信,65萬年前恐龍因為(一顆直徑約4000公尺的)慧星撞擊了現今北美大陸造成的大火,以及濃霧遮天的氣溫驟降而滅絕。
2日出刊的美國「科學」(Science)期刊更進一步指出,1萬2900年前消失的長毛象和乳齒象也是因為彗星撞地球而絕種,而關鍵證據就是數十億顆肉眼無法看見的「奈米金剛鑽」。
彗星撞擊後,北美東北部勞倫泰德冰河的部分地區開始融化,融化後的河水則向南流到了現在的密西西比州、進入墨西哥灣,這又進一步引起了大西洋洋流的變化。
地球環境的急遽變化揭開了此後1300年的「新仙女木」冰河期(Younger Dryas),當時有多達35種哺乳類動物不是立即消失,就是因為數目驟減,而在人類獵捕後滅絕,其中包括長毛象、乳齒象、美洲駱駝、短面熊、巨水獺、恐狼、古美洲獅。
除了哺乳類動物之外,當時建立克洛維斯(Clovis)文化的古印地安土著人數大減,其建立的文化也因此中斷。
其實,發表這篇論文的奧勒岡大學教授肯尼特早在去年就表示,他們已經在北美洲的10個考古地點發現了「黑土層」,而且利用「碳14年代測定法」得知形成於1萬2900年前。
由於「黑色層」中含有地球少見的銥元素、碳粒子,以及含有氦-3的富勒烯(Fullerene),凡此都呈現出受到外太空影響的特徵。
不過更令科學家振奮的是,他們又在「黑土層」的底部發現了數十億顆連電子顯微鏡都很難看到的「奈米金剛鑽」。
因為「奈米金剛鑽」只在極高溫、高壓的環境下形成,更加證實了「新仙女木」冰河期與彗星撞地球的關連性。
另外,「奈米金剛鑽」也曾在區隔恐龍世代的土壤層中被發現,顯示恐龍滅絕與長毛象絕跡都受到外太空隕石撞擊地球的影響。